通行证:
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中国现代美术网”(www.zgxdms.com)是一个专业性美术门户网站。本网站提供以中国国内为主的美术资讯、展览报道、艺术评论文章、美术与收藏知识、写生基地推荐、知名艺术家相关资料及艺术家作品展示、各种美术机构介绍特别是艺术院校信息及其师生作品等等。充分发挥资讯、交流平台的作用,强调“学术性、专业性、严肃性”,面向全球书画市场,办文凭为艺术家、收藏家、鉴赏家、机构、协会、院校及其它一切书画爱好者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 ,办文凭
首  页
精品之窗
美展艺讯
艺术动态
艺坛艺论
全景360°
美术家
美术界
美术星空
收藏拍卖
传播媒介
天南地北
现代画廊
论 坛
  您当前的页面:首页 >> 全景360°  >> 美术视野 >> 信息内容  
 
“80后画家”:处于艺术、市场之间
时间:2008-08-16  频道:美术视野  关键词:“80后画家”  来源:文化传播网 作者:王腾飞 
  进入2008年,有业内人士半戏谑半认真地将自己QQ的个性签名改作“08就看80后”;而“80后画家群”的市场表现也或多或少满足了人们的心理期待。5月10日,27岁的高瑀以一件《打虎》再次刷新亚洲同龄人中的单品拍卖纪录,同时也成为国内“百万艺术家”中最年轻的一位;欧阳春、罗丹等同样为市场所看好,以“年产值”而论,已经跻身中国艺术家的“百万俱乐部”;还有一批新锐艺术家,其作品连展览都没参加过,直接就被拿到市场上来,没有别的理由,只因为他们是“80后”。

  在他们同样的年龄,许多在世的老一辈艺术家还在研习技法、积累素材,“70后”则信手就把作品赠人,根本不知道这些东西日后会价值百万。因为年龄,他们艺术生涯在青葱岁月就打上了市场的深刻烙印;也是因为年龄,他们是中国打造文化“软实力”的希望所在,负载着中国文化产业“创意时代”的历史重任。

  “80后”更像个市场概念

  自从“70后新生代”的提法问世,业界好像开始热衷于用描述性定义打造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卡通一代”、“后新生代”、“新卡通一代”、“果冻时代”、“独生一代”,形形色色的提法无一不把热议的焦点瞄准“80后”;但凡此种种,却也无一能够完整准确的揭示这代人的集体表征,描述性定义只是徒增混淆而已。一番纷扰之后,只能回归“80”这个断代标准。

  对于市场把他包装成“80后艺术家”,“80后”代表人物之一的高瑀并没有照单全收:“俗话说‘五年一代’,和接受信息有关,我们80年代生人的肯定有相同之处;但按年代划分,那是因为找不到更科学、更准确的办法,方便经营者把我们这些新股票打包上市。”

  其实,单就艺术的整体风貌而言,“80后”与“70后”并没有显著的代际区隔;不过,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高瑀一代,其艺术生涯,差不多与中国的艺术市场同步启动。他们在艺术理想与审美理念锻造成型的关键时期,无一例外地遭受了经济大潮的冲击。在迈入艺术殿堂的同时也感受到将他们从中抽离的力量,在艺术与市场的博弈中寻求一种微妙的平衡并使之成为生活的常态,这是他们的所有前辈没有遇到过的新情况。艺评人钟忱一语中的:“‘80后’,与其说是社会或者生理范畴,不如说是市场范畴。”“他们是与市场共舞的一代。”

  拥抱艺术,看淡市场

  好在高瑀对自己在市场上的成功还有比较清醒的认知:“只能说我现在是一支刚上市的股票,处于上升趋势。”他还一再告诫,“别太把市场当回事儿!我觉得是一种机缘巧合吧,在合适的时间遇到了合适的操作者。”

  在与艺术的关系上,欧阳春以一种冷峻的姿态坚持着自己的探索,“你可以说我的东西是艺术,也可以说是垃圾,我都接受。”他全然不睬时下的艺术风尚,惯用稚拙的手法和灿烂的笔调描绘故事。

  高瑀则颇有几分嬉皮的玩世不恭,“尽量不谈艺术,不靠艺术活着,随时远离艺术。”他还把熊猫小堂——他在云南丽江开办的主题会所式的青年旅馆——移植到北京。不过,熊猫小堂的落脚点还是北京的798艺术区,一间画廊承接了高瑀的艺术梦想并把它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夏理斌,中央美术学院育人“流水线”上的“完成品”,也在坚守自己的艺术理想。“当然不排斥市场;不过会同市场拉开一段距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他的毕业作品选取了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抗击非典”这一选题。

  目前还在中央美术学院读研的徐典,已经多次参加各种艺术样式的国内外大展。“还在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艺术语言。”她说,“市场的问题考虑的不是太多,毕竟好的东西总会有市场的。”

  正如张晓刚评价中国当代艺术时所说的:“我一直觉得中国当代艺术有一种被一个浪潮一个浪潮推着走的感觉,被市场推着走,自主性一直较弱。现在市场在培育一些新的艺术家,也在毁掉一些艺术家。”年轻的中国艺术市场选择了年轻的“80后”艺术家,从那一刻起,也就注定了一种“成也市场,败也市场”的结局。行走于艺术与市场的悬索之间而不坠,这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值得艺术家们好好把握。
 
Google
 
 
  打印本页 【字号 收藏本页   关闭本页
   相关评论: 【目前共有 0 条对该文章的评论】 【查看参与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您想评论吗?!
中国现代美术网
     发表评论
  网上昵称
评论标题
  验证码   换一个
 
  评论属于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文明用语。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更多相关信息:
全球遭遇金融海啸 中国艺术品市场进深度调    [2008年10月9日]
探索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趋向    [2008年10月9日]
艺术市场还将面临多大震动    [2008年9月25日]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患上厌食症?    [2008年9月25日]
谁是艺术品市场的脊梁    [2008年9月22日]
艺术产业和中国当代艺术现状    [2008年9月16日]
艺术品消费时代来了?    [2008年9月13日]
亚艺节影像艺术展开幕 您也可以成为”艺术    [2008年9月13日]
   
 
   
 
 
 
首页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会员中心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客服电话:13659200006 邮箱:zgxdms@126.com  在线QQ:  中国现代美术网
Copyright ©1998 - 2008 中国现代美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m
兄弟建站制作维护 陕ICP备080021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