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牛了!
在新浪网上,我那一篇替文怀沙翁回应的小文章,竟然一夜之间点击数万,使我博客几年来点击总数陡然翻了一番。几年辛苦认真的学术文章,竟然抵不上一篇时文!
可悲啊!人心惟危、固然叵测,但人心之不古,于斯为盛!
在民意测验中,持怀疑论者竟达90%,这本身就颇有问题。可以肯定,在这些参与者当中,亲眼认识文怀沙先生的人毕竟是少数,按常理讲,怀疑与肯定的概率应该是各占50%,然而却不是——这则说明:所谓“欢迎参与调查”,其实就是“欢迎起哄架秧子”。
民众何以至此?值得思虑。
我国传统古风,是君子成人之美,那是厚道、是福德、是仁义。可不知从何时开始,挑战与颠覆之风盛行,于是,没有权威,没有信仰,也少了道德。连鬼都不怕,还怕什么?“有鬼无害”之辩,当年难以开展,有其复杂理由。
问:“难道我们就不要真实了么?”答:“哈哈,你也太稚嫩了。什么是真实?实事求是,你有那个本事么?”
“德高则谤兴,事修而毁来”,是自然现象。人生坎坷,不知要经历和遭遇多少事情,你自己可能都忘记了,而别人在你成事之后,会鸡蛋里挑骨头,会拿出你小时候尿床的斑斑劣迹,来说事。荒唐么?也许,同时你大可不必生气,只需要感激他们,因为他们毕竟还记得你。
敌人比朋友还了解你,太逗了!
早晨,加拿大朋友来电话,问道:“国内怎么又乱了?”我说:“没乱啊,只是一些无事生非者搬弄是非。我很忙,又不得不抽出一点时间写篇小文回应一下。”
“怎么又乱了?”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实在可悲。当年柏杨写“丑陋的中国人”,我还曾质疑他,今天,我开始渐渐觉出他的伟大;他一定是认识并品尝到了国人的愚昧之后,才发此感慨。原来,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到处捕风捉影,期待丑闻四起,这个“门”连着那个“门”,来刺激扭曲的神经,调剂麻木的生活——这就是当代的民众心理,甚至所谓“学者”的兴味么?
“嗜垃圾癖”,是当代网络文化的一个特色。
什么是学问?好像一定要多出版几本书,拿出大部头的著作以算“证据”。愚昧!多出书,只能是糟践森林,其实毕竟能有什么学术价值呢?太阳底下有新鲜事么?我不得已而考博士学位,为了评职称不得已而出版新书,我自惭形秽,我未能免雅!
我因为读书,所以知道一些作者的名字,虽然我不认识他们;可我揣测他们大多并不认识我,那只能说明他们的近视与浅陋。上面俯视下面一目了然,下面仰望上面肯定一片茫然。这是科学道理,我有这个自信。
我钦仰文怀沙翁的潇洒,敬佩他的“述而不作”。关于学问,宋儒说只是一个“敬”字,钱钟书说是“商量”出来的,而文翁则经常说:“学问不是见识,学问不是一摞子书。”
凡事非得要求拿出“证据”不可,是弱智,是不自信的表现。一个人在家里到处翻找自己存在的证据,是疯子。
人云亦云的跟风、“耳鉴”,于是芸芸纭纭,可悲、可怜。可怜之人,大概一定有可恨之事。
惟恐天下不乱,是一个无意识的无序的社会状态。民众集体处于无序之时,便堕落乏力、不堪一击。
起哄的同时,一定还有趁火打劫者、浑水摸鱼者、落井下石者,这伙人聪明地打着学习与求真的旗帜,表演出来的却是透彻的刻薄与歹意。
中国人失去自信了么?
作者:崔自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