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北京”活动现场,几位外国小朋友在多媒体区操作功能展示。

艺术北京2008展位现场
搜狐文化讯 昨日,位于北京农展馆的“艺术北京2008当代艺术博览会”(artbeijing2008)迎来了展期的第一个高峰。20多个国家和地区100多家画廊和艺术机构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和上届一样,本界“艺术北京”博览会仍然侧重对亚洲艺术的发掘,除两岸三地的代表性画廊外,今年邀请了韩国、日本、印度、东南亚、等地的重要画廊来北京参展,也有来自美国、以色列、西班牙、法国等国家的艺术机构参展。其中有部分画廊是最近几年新成立的。
年轻画廊的成长 
日本画家草间弥生的作品
中国当代艺术的蓬勃发展直接促成了画廊业的风生水起。在艺术的产业链中,画廊链接着艺术家和市场两头,其间的身份和意义也显得至关重要。艺术北京的执行总监董梦阳先生说,作为新兴的行业,画廊和艺术博览会一样年轻,经历着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毕竟是最近几年的事情,我们谁也不知道哪一家最终能够成为中国的萨奇画廊。”
参展的100多家画廊不仅拥有岳敏君、王广义、瞿广慈、古文达、张大力等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上耳熟能详的名字的作品,还带来了赫斯特、安迪•沃霍、草间弥生等珍贵的作品。
参展的作品中,很多老面孔,如作为隐喻出现的诸多“天安门”变形,也有很多“新面孔”,当中就包括以“80”后为代际划分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中你能看到新元素的涌现,最典型的如卡通元素。熟悉与不熟悉的风格,一方面体现的是作家本身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呈献给观众的是不同的价值认同。
“影像北京”特别展

“影像北京”作品之一
影像艺术是否能够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下一个标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但其连续几年在市场的强劲表现已经让这个讨论变得没有意义。2006年纽约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亚洲当代艺术"专场中,当代影像作品成为秋季拍卖的新宠,之后的春季拍卖中,北京诚轩、中国嘉德和北京华辰推出了"影像艺术"专场拍卖,并且成绩斐然。我们从中可以窥视到当代影像市场迅猛发展的端倪。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改变了对影像艺术的看法,在认同其多样性的同时,也认同了它的价值。
影像艺术作为一种新媒体,在实施手段、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对艺术家的观念极强的还原性方面,都具有油画、雕塑等"老"艺术媒体得天独厚的优势。影像作品不但市场表现出众,其在艺术形式的学术探索方面也为当代艺术贡献良多。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通过影像艺术功成名就,越来越多的画廊通过经营影像艺术获得了丰厚的回报。2008艺术北京一大亮点是今年新设的“影像北京”(Photo Beijing),这是一个专门为影像艺术设立的单元,这个特别单元吸引了全世界20家影像艺术的画廊、美术馆参加。这部分还包含一个名为“艺术家电影院”的展示活动,在以往Video艺术的展览展示的基础上,通过大量汇集当代艺术家的Video艺术作品的方式,同时借鉴传统影院的分时播映的方式,展示了10位亚洲当代影像艺术家的作品。
主题展览——艺术进入生活

瞿光慈巨型雕塑作品
在展览馆外,人们在瞿广慈、王晋等人的雕塑作品前纷纷留影。巨大的雕塑作品前常常停留着不同表情观赏的人群。这些雕塑,是本届艺术北京的一个重要主题 "公共艺术"的表现物。策划人赵力说,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艺术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艺术已全面进入社会日常生活,或者说公共生活逐渐走向了艺术化。公共艺术将成为未来艺术发展的趋势。隋建国、瞿光慈、向京、曹晖、陈文令、李晖、陈克、王晋参展的作品,代表了这种艺术进入生活的方式。(报道/李昶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