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中国现代美术网”(www.zgxdms.com)是一个专业性美术门户网站。本网站提供以中国国内为主的美术资讯、展览报道、艺术评论文章、美术与收藏知识、写生基地推荐、知名艺术家相关资料及艺术家作品展示、各种美术机构介绍特别是艺术院校信息及其师生作品等等。充分发挥资讯、交流平台的作用,强调“学术性、专业性、严肃性”,面向全球书画市场,办文凭为艺术家、收藏家、鉴赏家、机构、协会、院校及其它一切书画爱好者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 ,办文凭
首  页
精品之窗
美展艺讯
艺术动态
艺坛艺论
全景360°
美术家
美术界
美术星空
收藏拍卖
传播媒介
天南地北
现代画廊
论 坛
  您当前的页面:首页 >> 画人画语 >> 信息内容  
 
画我眼睛看到和心灵感受到的——色彩写生随笔
时间:2008-07-19  频道:画人画语  关键词:色彩写生随笔  来源:中国现代美术网 
  

多年来的美术教育工作,使我有机会画了不少色彩写生。每当上课时,我总喜欢和同学们一起画。这样不仅促进了教学效果,同时,我也享受了油画写生的探索过程。并对色彩写生和教学实践作了些思考和总结。这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油画技巧,也深化了自己的艺术思想。

写生首先是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审视自然,观察物象。也就是说写生是要画我们眼睛看到的,要画得深刻求真。但这决不意味着自然主义的照抄或描摹对象。对一个成熟和训练有素的画家来讲。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不断地在与大自然的交流中得到新的充满活力的生活感受。让自己的艺术感受不间断地增添新的营养,使自己的作品更具有生命力和富有魅力。绘画视觉的艺术。画的开始和末尾都需要看。眼睛怎么看?这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探索的问题。简言之,看既是观察。面对丰富多变的自然物象如何看的问题就成了关键。我们将自然生活美转化为艺术美不是靠文字或语言完成的。观者之所以能从画中那些平凡常见的题材中看到了自己从未发现的美,那是源于画家眼睛超常的敏锐。画家的基本功训练归根结底是眼睛的训练。这是画好色彩写生的先决条件。如果不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就会由不会“看”而导致不会“画”因为不同的观察方法会反应出不同的观察结果。整体观察和相互比较是正确的观察方法的两个基本要点。但如果没有对观察训练做具体的反复的实践,“整体观察”与“相互比较”便会流于一句空话。因为有两种观察的弊病是与生俱来的:一是把局部观察的结果拼凑成一幅画,而对每一种颜色的个别观察都可能出现难免的误差,这些误差拼在一起就可能使整体关系出现极大的问题:另一种弊病是在观察色彩时始终摆脱不了“形”的制约。而在形的制约下看色彩则会更多的留下关于固有色的个别印象。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的第一步是克服常人的“固有色”观念。而绘画训练的过程就是改变观察方法的过程。把孤立的,局部的观察看成联系的,整体的观看;把盯住一点不放,只看某一色块和明暗“变为”关注色彩之间的关系。眼睛要始终在色彩关系上转。

时间短的习作不能画的平淡、空洞、乏味,但时间较长的作业也不能死抠细节和局部。而是要在心灵的感受中敏锐地体会和把握住这来自心灵的感受中敏锐地体会和把握住这来自心灵深处的最初感受。通过色彩和笔触与对象交流,在作画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和丰富这种感受。画得面面俱到容易画僵,画死,不是深入研究,因为“死抠”出的画面缺乏感性,没有画味。画的简单、表面,又会显得空洞乏味。如何做到“恰到好处”,这是我们写生过程中重点训练的课题。在完成一幅写生画的过程中,自然物象的客观因素占多少,主观的艺术感受占多少。处理好这种主客观因素的对立与统一,是我们写生训练的目的和任务。写生还能训练和培养我们深刻入微地去观察物象和大自然的微妙变化,并发现其中最能打动我们心弦的东西。然后用我们的笔触和色彩去表达我们心中感受到的诗意和笔趣。那种有意和无意之中,似与不似之间的处理关系,才是我们写生训练的真谛。写实风格的油画大多数人都喜欢。是因为他们能看得懂,看上去亲切。但有些写实风格的作品中,照相机的过度使用,使绘画的水平大大低落了。照相机对艺术创作,尤其是写实绘画,是有很大的帮助。它作为对快速易逝的形象和细节的记录工具,对画家很有益。但是,却往往限制了画家想象力和概括力的发展。不少人依赖照相机的结果是,产生了大量酷似照片的画,画中充斥着不必要的细节,画家很少写生了。艺术感受也随之消失。要想不断获得新的艺术感受,就必须纠正这种弊端。只有回到写生中去。即使必须使用照相机,也一定要对照片中提供的影像资料做出必要的筛选,不要为照片所限制,成为照片的奴隶,束缚了绘画创作的表现力。写生也可以将对象画得十分像,但是,仅仅客观的像还是不能解决问题,还要艺术的像,并富于激情和美感,这又牵扯到绘画中的描绘和趣味性问题。描绘性的核心是“艺术节奏”,无节奏不成艺术,节奏就是变化,是对立统一。节奏的外在形式是绘画材质在平面上的表层状态。是各种形态的笔触。只有从对象上感觉到色彩的变化和虚实,形态各异的笔触,才能完成实物到画面的转化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的转化,才能获得在画面上的主动描绘,即心灵的描绘。同时,用笔也是画家心灵的轨迹,性情的流露。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的用笔特点。凡高作品中的笔触让我们感到他那颗燃烧着的火热的心。安格尔的作品里那平滑无痕的用笔蕴涵着画家内心的崇高理念。油画的用笔是如此多样。就其丰富的表现力来看,只有中国的水墨画能与之媲美。值得我们借鉴。以少胜多,意到笔不到,笔到意更周,在单纯中求丰富是我们写生中追求的目标。笔触是画家情感的自然流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激情。俄罗斯风景画家列维坦常说:“不仅需要眼睛,而且还要用心去感受自然。听自然的音乐,体验自然的幽静。”他用娴熟的技巧和深邃的思想把自己的“体验”画了出来,把风景画的艺术造型及表现力推到了完美的境界。使风景画艺术有了表达人们丰富感情的,无限的审美可能性。他的油画作品《三月》是最好的例证。冷调子里明净的蔚蓝天空,在阳光中闪烁的白桦枝条,融化中的积雪。这一切似乎使人呼吸到那清新的气息,能听到富有节奏的滴水声。一切都给人以轻快,观乐的感受,宛如聆听一首春之歌。响亮的色彩,和谐的色调,蕴藏诗意的内涵。

艺术形象是我们思想,感情的载体,也是艺术表现追求的目的。纵观古今中外的美术史,所有的艺术杰作,无不以鲜明深刻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表现深入人心。绘画要生动感人,决不仅仅是手法和技巧,那要具有一颗真诚敏锐的心同真正艺术家的气质和感动。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如果画写生只是自然的再现,那么画它有什么用?如果画中没有自己心灵之颤动,那么画它又有什么意义?绘画是画家对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没有客观,虚假的不是好画,只画客观物体,缺乏主观感受也不是好画。好的画难度就在于此。正如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的名言:“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用眼睛去看和用心灵去感受,是画家直觉的来源。在下意识中凭直觉在画面上选择,你的经验会告诉你该怎么去画。当所有这些都与你融为一体时,当你已经不意识自己在运用技巧时,实际上,你已经开始画你眼睛看到的和心灵感受到的了。

《西部风情》创作杂记
山的絮语,
河的怒泻,
孕育着生命的炊烟;
或热烈,或幽雅,或宁静,或悲壮,
如暮归晚霞之赤色于天空,
又如喜获丰收之流露面容。

《西部风情》是我十多年来所创作的系列油画,我更愿意将它视为我的一部个人随感集。回忆当年,那创作感受和创作激情仍记忆犹新。
我曾很长一段时间工作,生活在苍茫辽阔的中国西部的丝绸之路上。从少年时代起我就曾被丝绸古道那悠久历史与神秘传说所深深吸引。这是我当年决心踏上丝绸之路的基础。那时候大学刚刚毕业,我就同几位热爱绘画的青年伙伴,背上简单的行囊和写生用具,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使我日夜梦绕情牵的丝绸古道。一路上那浩瀚大漠戈壁,一排排长长的驼队,还有那残缺的汉代长城,对我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那按捺不住的冲动和创作的灵感从我心底汩汩涌出。油画《月牙泉》、《金色的莫高窟》、《夕阳艳照玉门关》、《交河月色》、《火焰山》、《东方金字塔》等就是这时期的作品。

1993年底,我来到西安美术学院任教,又被西北的风土人情所感染。那蓝蓝的天,黄黄的地,连绵的山,以及那独特的乡土之气、自然风韵都深深的地吸引着我。油画《兰花花》、《山间小道》、《暮归》、《瑞雪》……就是以此为题材所创作的作品。
《兰花花》1995年100×81㎝

晨曦,一切显得那么寂静,祥和,陕北高原笼罩在初春微湿的空气中。高崖下的院落、窑洞,还有那从青草中破土而出的马兰花,漫山遍野,阵阵飘香……山底下的阳坡上隐隐传来一阵阵欢快而悠扬的唢呐声。循声望去,那山坡上吃草的羊群中,一位陕北汉子一边揽着羊群,一边悠悠地吹着醉人的唢呐。这浑圆圆,亮晶晶的唢呐声从牧羊人心底飞出,飞过了灼热的黄土高原。这唢呐声吹落了月亮,迎来了太阳。这唢呐声飘上了山,绕过了梢林,飞进了土坑,散满了河湾……

一样的落日,一样的窑洞,幸福的洋溢着生命的炊烟。一样的羊群咀嚼着生活的酸甜苦辣,一样的庄稼人艰难地踏上这亘古未变的沉甸的山梁。悲寂的唢呐声哀叹着那痛苦的美丽。再也没有那个羊粪蛋蛋飘香的夜晚,只留下烟袋上绣着的兰花花和这充溢在陕北高原上的唢呐声……
《山间小道》1993年  100×73㎝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每当踏上这黄土高坡,我便会不由自主地唱起这首亲切高亢的老歌。黄土高坡那厚重,恢弘的气势,还有那浓重的乡情乡音总会让我感动。那是在1993年的寒假,我又一次来到了甘肃农村。正月里虽然下着雪,但已不是很冷。片片白雪漫过远处重叠的高山,放眼望去,竟看不到天,而那被残雪覆盖着的山间小道却越发的美丽动人。这是一条通往村里也是去往县城的小道,弯曲陡峭的羊肠小道。道道沟壑是山里人的血管脉搏。一块块残雪凝成坨坨白点散落在山沟里。一阵阵寒风一阵阵黄土,骑着毛驴的村姑伴随着羊群在小道上慢行。想必那村姑定是新婚不久,红绵袄、绿裤子,还有那在风中飘动的红头巾与黄土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穿一袭黑衣的西北汉子低头弯腰,牵着毛驴,白头巾闪闪烁烁。汉子吼着信天游,踏着坚实的步伐,跟着媳妇回娘家来了。山沟里顿时添了几分喜气。毛驴、羊群、汉子、红头巾的媳妇在黄土飞扬的小道中渐渐清晰,跳荡着生命的欢歌。这黄韵染黄了天地,沁染着我的心……

《瑞雪》1997年  116×98㎝

定西山区,这里原来是被称为甘肃最贫瘠的山村。1997年冬天,我又一次来到这里,正好赶上一场大雪。俗话说,“瑞雪兆丰年”,这的确是一场好雪,吉祥的雪。大雪铺天盖地的下了一夜,村里村外白茫茫的一片,银装素裹,格外寂静。而村口的老井旁,却又是另一番景象:前来汲水的村民们聚在井边赞美着这场大雪,絮叨着家常,比较着谁家的孩子长得壮;张家的养鸡厂发了财;李家的儿子娶了媳妇;王家的老母猪又下了猪崽……喜洋洋、乐融融。看着孩子那红苹果一样圆圆的笑脸,看着他们穿着温暖漂亮的新衣,我内心激起了强烈的创作激情和冲动。我被那种丰衣足食、合合美美的欢乐气氛深深地感染。眼前这种景象令我激动兴奋不已。是的,这正是我想看到的,也是我所期盼的。我很快的便开始构思,为那种感觉进行揣摩,为那情景进行推敲、构图和创作,直到《瑞雪》的完成。

《东方金字塔》1996年195×116㎝

一望无际的塞上戈壁滩紧靠在巍巍贺兰山下,层层重叠的远山沟壑纵横,浑厚的黄土高原辽阔无边,在无云的蓝天尽头,艳阳高照,一片金黄。西夏王陵在强烈的阳光下,更显得分外厚重,好似一座矗立在中国西部茫茫弋壁上的金字塔。古老、斑驳、残缺的土墙团团依偎在陵墓旁。这里依旧是一堆普通的黄土,和周围没有什么两样,风沙依旧在陵墓上打旋,骆驼刺也依旧在古墙脚下萌生。陵墓虽然被风剥雨蚀,但墓中人驰马弑敌,保卫祖国,守护边疆的飒爽英姿,风骨犹存。

这一切都成为我后来创作《东方金字干塔》的雏形,构思过程其实很快,画面也进展得很顺利。在作画期间,我先用土黄与橘黄色为基调,运用大笔厚涂的手法多次上色,用色浓烈,使画面凝练厚重,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交河月色》1998年    162×130㎝

一轮清冷的月光洒落在交河故城。阵阵西北风呼啸而过,荒凉、孤寂的交河故城沐浴在神秘的紫蓝色的月光中,格外显得寂静,悲凉。那废墟上残留的古城遗迹依稀能让人浮想起当年丝绸古道上这座古城的繁华。朦胧中,仿佛能看到古战场的硝烟,墩墩烽火台频频告急。匈奴肆虐边疆的马蹄声再度响起,飞溅起了汉唐祖先的血泪,沙枣刺以及每一粒沙石都在奋起。在这大漠荒原的戈壁滩上谱写出了多少悲凉动人的故事和悲怆的历史……
触目灼心的岂止是那狼烟滚滚,岂止是那群鸦旋尸,岂止是那黎明前流民悲哀地离去。耳边轰响的岂止是大雁啾啾的鸣叫声。
古道上一路的驼铃声,催人泪下的《阳关三叠》,还有那“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叹息声……如今这一切都已远离我们而去。
这座曾经在丝绸古道上发挥重要作用的古城重镇也奈何不了自然环境的恶化,极度的缺水断粮,使得它已变成一片废墟。昔日的辉煌已经荡然无存,留给我的只有震憾过后的沉静……

当心灵与七窍融汇之时,创作灵感一发而不可收。我将画面处理成月光下紫蓝色的冷调子,这样更能表现出交河故城的神秘、浪漫与和谐。

(作者:李真胜)

 
Google
 
 
  打印本页 【字号 收藏本页   关闭本页
   相关评论: 【目前共有 0 条对该文章的评论】 【查看参与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您想评论吗?!
中国现代美术网
     发表评论
  网上昵称
评论标题
  验证码   换一个
 
  评论属于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文明用语。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更多相关信息:
我国军人地位战略深远意义    [2022年5月26日]
习近平总书记政治思想战略世界地位研究    [2020年4月9日]
学用新思想 笔记千字文    [2020年4月7日]
金利荣 : 艺术人生    [2018年12月8日]
笃艺 近仁 ( 文:郑逸川 )    [2018年8月15日]
在探索中求发展——走近青年山水画家赵旭峰    [2013年6月13日]
翰墨丹心 山水道情 --读张毅美术作    [2009年2月15日]
独与天地相往来―――读韩舒柳和他的山水画    [2009年1月18日]
   
 
   
 
 
 
首页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会员中心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客服电话:13659200006 邮箱:zgxdms@126.com  在线QQ:  中国现代美术网
Copyright ©1998 - 2008 中国现代美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m
兄弟建站制作维护 陕ICP备08002137号